殷红:“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的机遇、挑战和贡献
1
商业银行的机遇
“碳中和”目标将带来了一次产业革命,包括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建筑行业、消费结构等在内的领域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些产业如果没有“碳中和”目标约束,依然会沿着原来传统的路径、传统的增长模式和速度继续发展。但由于有了“碳中和”目标,从中央到地方、从各个部门到相关实体机构都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出台相关政策、提出相应标准和要求、采取相关措施,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碳中和”目标下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从目前提出“碳中和”目标的100多个国家所提出的路径来看,重点有四方面措施助力实现“碳中和”:
一是压降高碳排放。减少化石能源工业、交通、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对高碳行业碳排进行控制、减碳或中和。
二是发展低碳行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新行业。目前已有市场资金积极进入相关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一些非汽车制造行业的企业也看好这个市场,这反映相关资本对这一领域的成长前景非常看好。
三是推动碳捕捉和碳储存技术的应用。类似于钢铁、电解铝等企业,高能耗与高排放并存,很难实现自身碳中和,可以通过购买绿色电能、提升自身多元化业务比例等手段从企业层面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
四是通过财税政策和市场手段,包括碳交易、碳税、绿色金融等工具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基于这些变化,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主要面临三大机遇:
一是经济绿色转型将带来绿色投资需求。重点在可再生能源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价格的持续下降,包括光伏、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力电源的前景值得期待,行业投资价值也会随之提升。
二是ESG投资市场会迅速发展。疫情发生以来,ESG理念被更多投资者认可和关注,2020年底,美国责任投资同比增长42%,三季度亚洲可持续基金规模季度增长率高达75%,我国2020年可持续投资基金同比增长58%。据了解,投资者重点关注上市企业在ESG方面的理念、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希望上市企业能在ESG领域披露相关的信息,ESG方面的信息披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是碳金融产品将不断得到创新。随着我国推进碳交易的统一碳市场建设,对于银行业而言,无论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还是中间业务,都有较多的创新空间。围绕碳交易、碳价值和可能产生的衍生产品,各种金融服务会应运而生。2
商业银行的挑战
一是持有较多高碳资产的金融机构将面临较高的转型风险。高碳行业的企业可能因为盈利收窄、竞争变弱、还款能力下降等原因爆发信用风险,持有较高比重此类资产的金融机构需提前梳理,压降规模,调整结构。
二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低碳转型将提出更高要求。监管部门下一步会通过激励和约束的政策,鼓励银行业积极支持低碳行业的企业和项目,对高碳风险敞口进行风险分析和压力测试,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表现的考核评价。这对银行而言,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和约束。
三是银行业需考虑自身碳中和的目标和措施。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考虑自身“碳中和”目标的时候,首先需要测算自身的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哪些领域、哪些机构,测算出来之后要采取相关措施。在考虑业务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合理测算出自身实现碳中和以及投融资端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与目标,而这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和细致的工程。3
商业银行的贡献
商业银行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所能做的贡献有两方面:
一是以身作则,努力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
二是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客户实现碳中和,从而助力经济社会碳中和的实现。
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提出来的披露框架,金融机构的碳排放可分为三类: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
范围一属于自身燃烧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包括其自身用车燃油、采暖、制冷排放的二氧化碳。范围二是金融机构间接碳排放,例如购买的电力和热力的排放。范围三是除了范围一和范围二以外的碳排放,包括使用交通工具和投融资端的碳排放。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恰恰重要的就是投融资端的碳排放,现在监管部门也在积极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如何测算金融机构投融资端的碳排放,并积极寻找一些比较有效可比的工具与方法。目前宣布碳中和的金融机构绝大部分都是自身经营的碳中和,主要聚焦在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中排除投融资的部分。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宣布要实现投融资碳中和,而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地把相关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纳入自身的运营目标中。
工商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一直秉承“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金融体系”的理念,并因此把“碳中和”目标纳入战略规划,并植入到工商银行整个绿色金融体系中。工商银行所构建的包含战略、制度、流程以及风险管理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在全球也是领先的,突出表现为两项:一是工商银行制定的行业绿色信贷政策,每年更新,包含超过60个行业的绿色信贷政策,通过这一政策把相关的绿色、安全、环境因素植入到客户选择标准和项目选择标准中,同时提出项目管理要求;二是建立了绿色信贷分类体系,现在已升级成为绿色投融资分类体系,分类对象包含了信贷和投资两方面。工商银行现有绿色投融资规模1.85万亿元,增速高于投融资整体增速,原因就在于建立了一整套的政策和制度,包括激励政策和纳入分行长绩效考核目标的整体绩效考核等等。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作用,积极在支持碳中和、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做出相应的贡献。
观点整理 郭瑞华
编辑 杜欣泽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崔甜甜、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郭建伟:公共产品视角下,关注“碳中和”实现路径,发挥绿色金融综合优势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